蒋建颖:你真的了解“实事求是”吗?
发布时间:2025-01-16

原标题:《毛选:实事求是,是为了赢得主动,为了赢得胜利


你真的了解“实事求是”吗?

 

实事求是,是先锋队的思想路线,也是毛选思想中“活的灵魂”,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宝,也是马列哲学的高度凝练。

 

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为了赢得主动,为了赢得胜利。若不如此,实事求是毫无意义。

 

如果这个词被理解成:实话实说,讲真实的情况,按照真实的情况办事,不夸大、不缩小。只是这么理解,那就太浅显了。

 

按照教员的话,“实事”是指客观事物体现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,“求”指探求、研究,而“是”才是最重要的,“是”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。

 

所以,“实事求是”的意思是从实际出发,探索、研究一切客观存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,绝非单纯的“讲真话”。

 

电视剧《天道》中的主角丁元英被塑造成一个神人,思维与常人不同,观察事物透彻,洞若观火,他有句台词:

 

神就是道,道就是规律,规律如来,容不得你思议,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。

 

尽管影视剧有杜撰成分,但核心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概念不谋而合。

 

为了方便我们理解,我再举个例子,有人说认知有三重境界,第一重境界,看山是山、看水是水,第二重境界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,到了第三重境界,看山只是山,看水就是水。

 

对这三重境界各家有各家的理解,我只借用例子方便解释“实事求是”。

 

第一层境界,是一种主体自我和客体山水二元的视角,把二者看作是实体性的东西,仅有彼此外在的表面的关系,所以看山就是山,看水就是水。

 

第二层境界,一方面是对主体自我的加深,把实体性的自我更上一层楼的绝对化了,只有“我”才是绝对主导的。

 

而另一方面,实体的山水升级成一个虚体化的系统,系统内部在无时无刻地变换。所以,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,是自我对外物的解构、否定、重构的过程。

 

第三层境界,超越了主客二元的视角,超越了自我,见到山水的发展规律,又肯定山水当下的本来面目,放下了主体的自恋,不再把山水当成客体对待,山水就是实际的山水,我就是实际的我,我和山水之间的联系也形成了系统。

 

实事求是就是这三重境界综合起来的认知过程。看山是山,是建构,看山不是山,是解构,看山又是山,是重构。

 

第一句的“山”是个概念或表面,而第三句的“山”则是系统。再举个例子,比如412事变后,陈独秀“实事求是”地讲,国民党太强,我们太弱,就那么几杆枪,还是交了吧。

 

这个结论对不对?现在回头看,显然是不对的,即使在当时真实的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,我也觉得这个结论是不对的。

 

因为它忽视了第二层境界中,主体“我”才是绝对主导的,“我”要变强,“我”要胜利,“我”要发展壮大。

 

而仅仅要么停留在第一层境界中,要么仅站在第三层境界,完全放下了主体的自我的意识。

 

人类的意识首先会在人类的脑海中生成一个预想的结果,这个预想的结果是正确的,还是不正确的,不由人来决定,而由实践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是否一致来决定。

 

若两者一致,便证明认识正确,若不一致,则证明认识不正确。

 

例如做科学实验,都是先假定一个理论结果或预期目标,再去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。

 

因此,实事求是,是从实际出发、由果推因并实践验证的过程,“果”是预期的结果,“因”是客观事物的规律。

 

反观上述例子,陈独秀没有将我们的胜利作为预期结果,忽视了我们的绝对主导。他的实事求是的目的不是为了我们赢得主动,为了赢得胜利,因此,他的实事求是是毫无意义的。

 

国民党太强,我们太弱,一下子就胜利,不符合实际我们的预期是先发展壮大,怎么办?

 

于是教员写下了开篇巨作: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,以求得团结朋友、扩大力量的实际结果。这才是当时环境下的、当时阶段的实事求是。

 

诚然,实事求是是字字千钧,我们实际中却难以做到。

 

难就难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把握,人性的弱点也最难克服,就好比一个情绪问题,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管控自己的情绪,一辈子都学不会遇事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定力。

 

还有我们常见的一些习气:私心、惯性思维、经验主义、迷信书本的权威、缺乏理论、墨守成规等,都是很多人长期思考办事的习惯和原则,要想改变、何其困难。


作者:蒋建颖,80后著名学者。


学讲网·学者讲课网·学者名人讲课网
ICP备案/许可证号:京ICP备202303064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