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4年12月3日,“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2024年大会”在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办,会议以“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”为主题,邀请了论坛同仁及各界代表齐聚一堂,全方位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。
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、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、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原参事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在“储能助力绿色能源转型”圆桌论坛进行互动发言,全文如下,与读者共享。
随着人类进入新的电能时代、新的电气化时代、新的电驱动时代,以及随着中国能源革命的深入,带来了两大课题:一是储能,二是氢能。每个单位都要研究这两大课题,这是能源革命和人类新时代所带来的。所以怎么样来回答储能和氢能在未来能源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、在未来电力和系统当中的地位和作用,能源系统必须回答这个问题,回避不了。
请各位专家看一下美国前年底去年初400页的报告,美国国内有三大模型,帮印度做了个模型,看完之后我想起一句顺口溜,对于怎么推动中国储能事业科学发展我得到一些启发,即要做好“六问六答”,创建区域模型,利用人工智能,建立储能体系,助力能源革命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要让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帮助我们选择中国的储能技术路线、中国的储能经济模式、中国的储能运营机制,提高效率。现在20万家企业鱼龙混杂,六问六答,业内专家必须回答,否则各弹各的调、各谈各的好是不行的。
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机构,建立中国储能体系的模型。
六个问题:
第一要回答“储能是什么”,这就涉及到源网荷储,源网荷储是中央十三五当中提出来的,论文来自于我,源网荷储来源于我的提法;
第二要回答“储能为什么”,储能是五保:保安全,保生产,保智能、保生态、保生活,所以储能要渗透到“源”,渗透到“网”,渗透到“荷”;
第三要回答“储能储什么”,各种方式,要选择科学的技术路线、科学的匹配。有短时的,有秒的,有分的,有天的,有周的,有月的,怎么科学匹配?
第四要回答“储能储多少”,四川水电为主,青海新能源为主,内蒙煤电为主,他们的储能要求是不一样的,储能储多少是不一样的,不同地区储能不同的要求,不能一刀切,要建立模型,让模型来选择技术路线;
第五要回答“储能谁来储”,上下中游齐动手,方方面面相配合,全面系统包按照,科技创新智能化;
第六要回答“储能怎么用”,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,储能必然会走向共享经济,两句话概括就是闲置就是浪费,使用而不占有。共享经济,可以提高效益、提高质量、提高效率。
中国要建立科学的储能体系,绿色低碳经济适用,多元灵活,节能高效,安全可靠,智能共享,集中与分散相结合,固定与移动相结合,大型与小型相结合,不同储能方式相结合,储能系统和虚拟电厂相结合,用这种现代化的储能体系,来支撑我国新型的电力系统,来支撑我国新型的能源体系,推动能源革命,确保能源安全,完成“双碳”目标。
当然,现在中央提出一个“新的电力系统”,我提了几个,光一个电力系统不行,储能有大储能、小储能,现在我们讲的是电力储能,是小储能,大储能是储油储气,所以我们不但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我们还要重新构建新型石油系统、新型煤炭系统、新型可再生能源系统、新型核电系统、新型太阳能、新型地热能、新型空气能等等,来构建面对人类未来的新能源体系。在工业时代,世界人民为我们打造了两个能源帝国,分别是英国人民为我们打造了煤炭帝国、美国人民为我们打造了石油帝国,我们中国人没有机会参加,擦肩而过、失之交臂。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参加了一半,第四次工业革命,我们要打造绿色能源帝国、数字能源帝国、太空能源帝国、高维度能源帝国、永续能源帝国。人类文明的划分标准有个指数叫卡达尔肖夫指数,就是以能源取得和能源消费方式来划分人类文明的档次,现在我们指数是0.77,在第一档次。总之,希望大家回答好“储能”这个问题,创建一个体系,支撑新的电力系统、新的能源体系。
党的十九大之后,人民需要新的“三高”,不是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压,而是人民需要生态的高颜值、发展的高素质、生活的高品质。
让人民过上智慧生活,未来能源要做到“四个永不、五个任何”,即永不中断的能源、永不中断的网络、永不丢失的数据、永不丢失的诚信;未来能源行业是高技术高科技的数字服务公司,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、任何人、任何装备、任何网络都能把我们带入到现实的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,让我们生活、生产都能智能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