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—封建王朝留下的行宫,要为人民所用,且要用好
著名学者王谨
在北京居住半个世纪,但我对清王朝在北京留下的行宫却知之甚少。上周,从朋友圈得悉“德润大兴”——第三届“新国门”工艺美术展于11 月 20 日在大兴区庄严肃穆的皇家苑囿团河行宫恢宏开幕。因日程冲突,当日未能参加。几日后,和朋友张志雄伉俪到场补瞻展览,得以游览了清代乾隆时期留下的团河行宫。
我们在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、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非物质文化委员会会长张玉甫引领下,发现两排房子布展的包括玉雕在內的工艺品巧夺天工,美轮美奂;每组作品前,配之工匠的介绍和照片,让人大开眼界。我们不时叹服工艺大师的技艺,也穿越历史的时空,加深了对深邃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的了解。
事后,我们穿廊过桥,游览了这座已经修饰一新的皇家行宫。行宫面积宏阔,亭台楼阁雕梁画栋,好不气派。只是原有船坞的湖泊,名不副实,已经干堌,杂草丛生,让游客少了该有的兴致。
探竟这座行宫的由来。据载,清朝乾隆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77年。当时担任朝廷工部尚书的福隆安,有一天专门进宫,向乾隆皇帝汇报南苑的团河疏浚工程的进展。乾隆听到这团河前后新开出了两处湖泊,特别是东部新开出的东湖,湖面开阔,碧波荡漾,景色宜人,顿感兴奋,信口下旨:在团河一带修建一座新的行宫。这意味着在南苑一带已经有旧宫、新宫与南宫三座行宫的基础上,再建第四座行宫。
看来,清王朝不满足现成坐拥明王朝留下来的紫禁城,为了及时行乐,修建诸多行宫,然而建得再多,也不过是从民众身上搜刮更多的银两而已。
今天团河行宫只是在遗址上保存重建的。我们在行宫遗址一些地方,仍然看到乾隆当年留下的碑刻遗墨。据说在乾隆时期,那可真是一座风景优美的皇家园林。
封建王朝留下的行宫,要为人民所用,且要用好。比如,团河行宫那么多修饰一新的廊坊,除工美大师基地董事长、大兴玉文化协会会长林鹏程用于一些空间,开展类似“ 新国门”工艺美术展外,目前多空置那里,还利用不够;行宫湖中没有水,也是遗憾。我问张玉甫会长,“为什么讯期不存些水?”。他说,“据说湖底土质容易渗水,留不下水”。我以为,这些问题只要大兴文旅部门重视,是不难解决的。比如,到圆明园学习防渗漏技术,到雨季汛期,多蓄些自然降水和洪水,日积月累,是可以重现湖光山色,重唤舟楫之声的。
王谨,著名学者,高级记者,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,学者讲课网名誉总编辑